苏先生--育仁

  • 首页
  • 归档
  • 论坛 & 问答

2021年2月15日日志

发表于 2021-02-15 | 分类于 未分类 | 0 | 阅读次数 165

协和95级黄振教授在2021年春节期间一些回忆,它让我想起了很多事,特别把它放在日志里,方便大家分享。

         那些与吃有关的记忆

原创 茭白 田下湾 昨天
又到了过年的时候,年夜饭的安排越来越难,怎么做也做不出新意。按照老家的习俗摆上必备的硬菜,白切鸡、白切肚片、金钱展、糖醋草鱼、黑木耳炖碲膀,都是礼节性地动了动就原样端了下去。娃们面对大鱼大肉都是一脸不情愿。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,面对被端下去的鸡肉,也是不情愿加委屈。最大的不同,那时候不是自己不想吃而是大人不让吃。每次有亲戚来拜年都会端出来亮一下相撑一撑场面,大家也都心照不宣地不动筷。同样几盘菜反复加热,眼看着越来越干瘪,终于过了元宵节不再有客人的时候,长辈把最瘦的肉夹到孩子碗里,已经有了淡淡的哈喇味儿。

https://www.yr930.cn/upload/2021/1/640.webp20210215111423410.jpg

对吃的记忆几乎贯穿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。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村,按地理分类,应该属于贫瘠地区,然而在大家都缺嘴的年代,反倒能提供一些城里人接触不到美味。能充当甘蔗的玉米秆、带蜜的花蕊、挂在枝头的树莓,按现在说法都是小确幸。野生的莓类种类繁多,甚至可能在植物分类学上都不是同一种,有生长在地面的,类似覆盆子;有长在带尖刺的藤曼上的,橙色或黑色,因为难以采摘更显好吃。味道都是一样的酸甜,就是入口的口感不一样,有的绵软,有的和梅梨一样绵软中有石细胞的感觉,而有的是十足的浆果满口的爆浆汁水如同鱼子酱。作为曾经的生物系学生,没搞清楚分类,甚是惭愧。

https://www.yr930.cn/upload/2021/1/640.webp__1_20210215111421596.jpg

玉米秆带来的,就是纯粹的甜味。虽然相隔几十公里就是甘蔗产区,但甘蔗依然是切成小段能拿来拜年的贵重水果,远达不到现在既能内服又能外用的普及程度。玉米秆就是很好的替代品。能回忆起来的最早的记忆,其中一段就是和玉米秆有关的。好像是五岁还是六岁的夏天,在老家住了两个月后要回到乡里父母身边。因为节气还早,砍了玉米秆,既不能当甘蔗还损失了玉米,满心遗憾。出发的那一天正值台风天气,阵风吹动暴雨,笼罩在村子上空如同挥舞的旗帜。早起就没见到爷爷,等到快要出发的时候,爷爷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回来了,扛着一捆还是青绿色的玉米秆,顺着叶子滴答下来的雨水和衣服上的水一样多。

图片

相比这些,更正经一点的吃食是烤红薯和蒸南瓜。冬天做完晚饭,奶奶会在灶膛里留一两块烧剩的木炭,拿炉灰盖上,再埋进去一块大红薯,等到要睡觉的时候就能吃到完美的闷炉烤红薯。要是留到第二天早上,配上粥,就是完美的早饭。红薯有两种,一种是面的,我们称为“粉”,口感比较干,但是很香。两外一种是比软的,红心流汤,很甜。相比而言,烤红薯更喜欢吃面的那一种。冬天的烤红薯,不亚于深夜食堂的人生一串。

https://www.yr930.cn/upload/2021/1/640.webp__3_20210215111421231.jpg

https://www.yr930.cn/upload/2021/1/640.webp__3_20210215111421231.jpg

南瓜老家叫做金瓜,金黄色的老金瓜,是夏天的下午茶甜点。农村经常只做两顿饭,早饭做一大锅,爷爷带着饭和梅干菜出门,午饭就在山上解决。偶尔中午开伙,蒸一锅南瓜。南瓜以磨盘状扁圆、满身疙瘩的味道最好。其中尤其是连着南瓜蒂的那一块,奶奶总是给我留着。拿在手里举着,又方便又好吃。说是蒸,其实是隔水煮。大铁锅里倒进少量水,沿着锅边贴一圈南瓜,南瓜瓤贴锅。锅的温度挺高,如果火候控制得合适而且南瓜糖份高的话,南瓜瓤会被烫出一层焦糖,这是蒸南瓜的极品,可遇不可求的。多少年以后在星巴克看到万圣节南瓜咖啡,撒上焦糖,居然也尝出了几分类似味道。

https://www.yr930.cn/upload/2021/1/640.webp__5_20210215111422555.jpg

之所以能记住这几样,主要原因是小时候一直到初中,一年当中能吃米饭的时候并不多,大多数时候都是吃玉米饼或玉米糊糊。至今向别人介绍起来的时候,听者都不大相信南方富裕省份还会有吃不饱米饭的时候。处在最偏远的小山村,很长时间都是以玉米为主食。和咸菜玉米糊糊相比,南瓜红薯都是美味甜品。肉类更是只有春节才有,所有有关肉的记忆更为深刻。

https://www.yr930.cn/upload/2021/1/640.webp__6_20210215111421768.jpg

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,山里过年都要摆出一套祭品,其中必须要有的是一只整鸡和一个猪头。最热闹的时候是摆祭结束、拆猪头的时候,甚至比年夜饭还值得期待。因为年夜饭上好多菜是不能动的,拿出来只是摆摆样子,要留着有客人上门的时候再摆出来摆摆样子。而猪头肉拆出来是可以吃的,尤其是小孩儿可以围着大人,边拆边吃。拆猪头的重要工作都是爷爷亲自操刀。这时候爷爷会把脖颈后最好的一块肉——老家称为“核桃肉”的一块瘦肉偷偷放一边递给我。市场上卖肉的并没有这个叫法,现在特意去买也买不到。对比一下,应该是猪的咀嚼肌或者胸锁乳突肌。由于经常收缩用力,这块瘦肉非常强健,长时间焖煮之后,口感又糯又有嚼劲。从爷爷手里接过来,蘸点酱油,一整块放到嘴里,是童年时期最大的美味。拆整鸡的任务通常是交给奶奶。奶奶把整鸡剁开,切成小块,这时会偷偷留一条鸡腿,趁叔叔们不注意塞进我手里,我会意地蹲到灶台后面黑暗的角落里大口吃完,还要把手抹干净。自家养的老母鸡,虽然炖的时间很长,又经过翻热,肉质依然非常紧致,腿肉的肌腱更是嚼劲十足,比现在的菜鸡要好吃得多,比所谓的散养走地鸡也强出不知道多少。

https://www.yr930.cn/upload/2021/1/640.webp__7_20210215111422869.jpg

爷爷和奶奶都已经不在了。记忆中的爷爷,似乎始终是同一个模样,微驼的后背、一身粗布衣服、一头白发和一把腰间的砍柴刀。布满皱纹的脸几乎没有微表情,也从来没有发怒或兴奋的时候,只有一边绞玉米粒或烤米粉糕、一边讲故事的时候才能看到偶尔闪现的神采。爷爷农闲的时候会上山打猎,所讲的故事大多也都是自己打猎的经历或者猎人们相互“讲大话”流传的民间故事。说起来,奶奶能从外乡的大村镇嫁到山区里,而且还是条件非常差的一家,据说和爷爷能打猎也有一定关系。早年的山里,吃的东西反倒比外乡水乡更有保障。争强好胜的奶奶和老实巴交的爷爷就在这山村里度过了一辈子。爷爷仅有的几次走出山区去外县,也是陪奶奶走亲戚。每到那时候,爷爷都会换上一身崭新的衣服,依旧是蓝色的土布做的。

https://www.yr930.cn/upload/2021/1/640.webp__8_20210215111422609.jpg

奶奶是去年刚走的。突然接到老家电话的时候,正好刚看完小林漫画,其中一幅印象深刻:不知道什么时候见的一面,就成了最后一面。当时一看到这一句,心中就突然有种不安的感觉。没想到马上就应验了。奶奶脑干出血昏迷,保守治疗一周后血压骤降,父辈们决定不做气管插管和心肺复苏,带奶奶回村里。

https://www.yr930.cn/upload/2021/1/640.webp__9_20210215111423295.jpg

匆匆买好第二天最早的一班机票,早起抹黑出门。刮了几天风之后迎来第一场秋雨,地上满是雨打的落叶,混着湿泥。短暂的秋天一夜间变成了冬天。匆匆赶到登机口,迎面传来一阵嘈杂的乡音,也没觉得刺耳,反倒是感到老家不远了。

老家附近的机场和别的机场有很大不同,飞机降落前是要拉下遮阳板的。飞机停稳后打开遮阳板,发现外面竟然是艳阳天。倒几趟车回到小山村,跨进家门,奶奶深陷昏迷,但还在艰难的喘气,从医院回家后生命体征反倒平稳了一些。

https://www.yr930.cn/upload/2021/1/640.webp__10_20210215111422174.jpg

至亲们陆续都回来了,平常很安静山沟又人声嘈杂了起来。曾祖父盖的四间泥房占据了小河谷的一个拐角,分给四个子女,也就是爷爷和他的兄弟们。爷爷们都已经不在了,叔叔堂叔们都在县城或更远的地方工作,平常即便是过年的时候也很少能够同时回趟老家。因为奶奶的缘故都回来了。婶婶们集中在一个灶台做饭,山脚下又有了难得的烟火气。柴火冒出来的烟和大铁锅的蒸汽混在一起,充斥着整个屋子。早已冷清的角落又有了家的味道。奶奶似乎知道晚辈们都已经回村,不知道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睁了一下眼,然后就往生了。灵堂的后面,还堆放着扬谷子的扇车和手推的石磨。外出求学后,每次回家奶奶都会用石磨做一次豆腐,卤水豆腐脑的味道依然还挂在嘴边。

https://www.yr930.cn/upload/2021/1/640.webp__11_20210215111422275.jpg

小时候努力上学的最大动力之一就是离开山村,吃上安稳饭。“要么上学、要么回家种地”,是时刻悬着的鞭子。现在的下一代早就没了这种危机感,对于吃,也没有父辈们那么向往和在乎了,选择日益丰富后反倒没有了对肉和甜的执念。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更加从容地选择,不管是对于吃还是对于生活,应该都是件幸事。生存的压力没了,缺少了最原始的激励,期望他们能够从更精彩的人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动力吧。

https://www.yr930.cn/upload/2021/1/640.webp__12_2021021511142327.jpg

  • 本文作者: 苏先生
  • 本文链接: https://www.yr930.cn/archives/2021nian-2yue-15ri-ri-zhi
  • 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版权归属于苏先生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
2021年2月1日
0评论
  • 文章目录
  • 站点概览
苏先生

苏先生

大手拉小手,感恩在心头---每个人都可以是大手,每个人也都有是小手的时候!

175 日志
5 分类
0 标签
RSS
Creative Commons
© 2021 苏先生
鲁ICP备18043764号-1
|
主题 - NexT.Pisces v5.1.4